人类社会的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将深远地改变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将推动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如果要对2024年做一个总结,我想她应该属于我心中的“人工智能元年”。这一年,我遇到了法院工作场景中的全场景智能辅助系统。
初见,从怀疑到有信心
作为最早试用“全场景智能辅助系统”的人民法庭员额法官,2024年9月26日,系统设备入驻我的办公室,正式“入编”我所带领的速裁团队。“我这边的工作特点就是节奏快、案件多,但案情相对不复杂,这个系统能帮我做些什么工作?”设备刚装好,我就迫不及待地与对接的工作人员交流起来。“目前系统可以完成庭前辅助阅卷、推送类案参考等,随着大模型的成长和后期法官需求,我们的功能还会持续更新。”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当即,我就请工作人员小林运用系统将我刚开完庭的一桩买卖合同纠纷案进行试验。“相关材料完成时间26分钟,用时太长了,法官自己也就20分钟完成;该案双方当事人对基本事实没有争议,不需要将诉讼请求生硬的表述为争议焦点;事实认定部分语言组织没有逻辑,只是机械的照搬了庭审笔录内容;也不需要列明这么多法条……”我把它和我写的与小林一段一段的分析起来。虽然我对它提出了“严格”的修改意见,但现在回忆起来,那一刹那,我还是很震撼的,基本框架已较为完善,信息抓取准确,表述清楚,要素基本齐备……我想,作为一个办案工具,它应该算是考核通过了。
合作,定位准确则事半功倍
人工智能的最终目的不是取代人,而是辅助人。案多人少一直是人民法院特别是基层法院面临的突出问题。2024年,我所在的速裁团队共受理各类民商事案件近1000件,在只有一个法官助理的情况下,我与助理小钱几乎每天不是在开庭、调解就是在撰写裁判文书。而文书撰写超过二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整理当事人基本信息、案件审理经过、原被告诉辩及案件基本事实……对于这些基础性、重复性较强的工作,在2024年10月之后,有部分重复性的工作可以交给“全场景智能辅助系统”。小钱现在可以节省出大量的时间用于调解、听证,而我则将大部分精力放在裁判文书上,确保文书说理充分、裁判结果正确,定分止争的审判权牢牢掌握在法官手中。
令人惊喜的是,全场景智能辅助系统在被越来越多的法官使用、提出意见、完善修改后,成长迅速,为法官节省的时间越来越多,真正让速裁快审、当庭宣判等司法愿景成为现实。
未来,拥抱科技共同成长
短短半年的时间,我与海门法院的许多一线法官并肩作战,亲历了一次理念、思维和工作方式的更新,见证了一场司法领域数字赋能、提质增效的蝶变。
近年来,海门区法院以无纸化办案改革为起点,推动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无书记员庭审记录改革双翼齐飞,一体推进语音转写、电子质证、电子签名、庭审回溯等一系列电子诉讼应用技术落地。如今,“全场景智能辅助系统”在上述改革基础上迭代升级,为法官赋能减负的同时,也促进司法裁判更加公正高效透明,科技进步与司法审判在此刻达到了双向奔赴。
未来已来,作为有幸亲历司法领域技术革新的我们,应当主动拥抱新科技,掌握新技能,让数字技术在法官脑力的驱动和运用下,协助法官输出更高水平的公平正义。(程炎)南通市海门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