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善立心、以实立业、以格局致远

2025-09-07 19:29:58    来源:北京中心    

本网 游之 

作者:加因锁

一、做人:以善为根,以恩为暖

做人的核心,在于“让自己成为温暖的存在”——口中有德不伤人,心中有爱不冷漠,目中有人不傲慢,手中有善不敷衍。这份温度,藏在“善行”的坚持里,也融在“感恩”的真诚中。

1.善行:小善积德,大善载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诸葛亮的箴言,道破了“善”的本质:它从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藏在举手投足间的选择。

印度圣雄甘地乘火车时,一只鞋子掉在铁轨旁,火车开动之际,他却脱下另一只鞋扔过去。面对乘客的不解,他笑着说:“这样穷人捡到的就是一双完整的鞋。”这便是善的智慧——不纠结“失去”,只在意“给予”。正如“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每一次微小的善意,都是在为自己的生命积攒温暖。

反观火烧圆明园的主谋额尔金,三年后在印度住所被雷劈中,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与他当年焚毁圆明园的时长惊人吻合。这并非“迷信”,而是“因果”的隐喻:作恶者或许能暂时逃避惩罚,但“失德”本身就是最深的灾祸;行善者或许未立刻得福报,但“向善”早已将灾祸挡在门外。

生活中的“善”,从不是“必须做大事”:给父母捶一次背,帮邻居提一回菜篮,给雨中的路人递一把伞,甚至不随意踩踏草坪、不浪费一粒粮食——这些“小事”,正是“积德”的开始。我始终记着“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每日提醒自己:不炫耀善举,不宣扬他人过错,不伤害生命,让“日行一善”成为习惯,而非任务。

2.感恩:知恩为慧,报恩为德感恩不是“客套话”,而是刻在骨子里的良知——它让我们看见他人的付出,也让自己的生命有了“被滋养”的温度。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份“报”,无关利益,只关心意。

1959年,毛主席回到韶山,特意邀请私塾老师毛禹珠赴宴,席间亲自敬酒。毛禹珠惶恐推辞,毛主席却道:“敬老尊贤,这是应该的!”一杯酒,敬的是师恩,更是对“感恩”的践行。懂得感恩的人,内心像装着暖阳,既照亮自己,也温暖他人——记住别人的帮助,等自己有能力时回馈,这份“双向奔赴”,才是人际最珍贵的纽带。

而“农夫与蛇”的故事,恰恰警示了“忘恩”的冰冷:农夫用体温救活冻僵的蛇,换来的却是致命一咬。不懂感恩的人,把他人的善意当理所当然,心硬如铁,路只会越走越窄。其实,感恩从不是“大动作”:享受清洁的街道时,对保洁员说声“谢谢”;吃到热乎的饭菜时,念及农民的辛劳;读一本好书时,感谢作者的用心——这些“看见”,就是感恩的开始。

我常想,生命中那些“为我撑伞”的人,是我前行的底气。所以始终提醒自己:受人恩惠不算美德,懂得报恩才是真善。时光因珍惜而美好,人生因感恩而厚重,一次受助,要记一辈子,一份感恩,要守一辈子。

二、做事:以认真立脚,以坚持成事

做事的关键,在于“把每一件事做扎实”——不躺平、不抱怨、不敷衍,用“认真”打磨细节,用“坚持”对抗挫折,才能在岗位上站稳,在事业上走远。

1.工作中的“生存法则”:不打无准备的仗职场从不是“混日子”的地方,而是“练本领”的战场,这六条法则,是我多年的心得:

①保持危机感:没有永恒的安稳,只有“本领恐慌”才能让人不被淘汰,时刻想着“多学一点、多会一点”,才能在变化中从容;

②打造不可替代性:与其担心“被取代”,不如让自己成为“离不了”——深耕专业、拓展能力,比如在防震减灾工作中,既懂业务又会科普,才能创造独特价值;

③少抱怨,多解决:问题来了,先想“怎么办”,再想“为什么”,抱怨只会消耗自己,解决问题才是成长的捷径;

④把委屈当养分:职场难免受气,与其纠结“不公平”,不如把委屈转化为“更努力”的动力——忍过一时的难,才能扛住未来的重;

⑤态度先于能力:能力可以慢慢练,但态度错了,再强的本事也没用——认真对待每一份报表、每一次会议,就是对工作最大的负责;

⑥少空谈,多实干:说得再好,不如做得扎实,用“结果”说话,比“口号”更有说服力。

2.工作中的“管理逻辑”:不做没目标的事

做事最怕“瞎忙”,有目标、有计划、有落地,才能把事做成,这五步管理法,亲测有效:

①先定目标:没有方向的船,到不了任何地方,比如做防震减灾宣传,先明确“让80%群众懂自救”的目标;

②再做计划:目标不是“空想”,要拆成“可落地”的步骤,比如“三个月内完成3部科普微电影”;

③细化方案:谁来做、什么时候做、怎么做,要明确到个人和时间节点,避免“责任不清、拖延扯皮”;

④过程检查:定期盯进度、查质量,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比如每两周汇总宣传效果,优化方式;

⑤结果导向:做事不能“虎头蛇尾”,要以“是否达成目标”为标准,确保每一份付出都有成效。

3.案例:认真——小事做透,大事才能做好

很多人觉得“防震减灾中心是闲单位”,说“大震管不了,小震不用管”,但我刚调过去时,就和团队说:“闲不闲,看我们怎么干。”

我们不只做“本职工作”,更围绕“群众需要”打造亮点:编群众爱看的小戏《家规》、拍微电影《防震减灾你我同行》,走社区、进学校,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做科普。我常说“平时不闲,应时不乱”,就算一千天没地震,也不能放松一天——就这样,我们连续三年拿到全市第一,“闲单位”变成了“标杆单位”。

我既是领导,也是普通员工,对待每一件事都“躬身入局”:县里开一把手大会,我永远第一个到,认真听会记笔记;每周一组织集体学习,雷打不动;每周五和同事一起定下周计划,确保大家“学有方向、干有抓手”。生活里也是如此:每天五点起床读《学习强国》,补充知识;然后打扫院子,把小事做扎实。

毛泽东同志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确实如此:把报表填准、把会议记清、把宣传做细,这些“小事”看似不起眼,却是“成大事”的根基。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就是对自己的人生最负责的态度。

4.案例:坚持——熬得过挫折,才能见彩虹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做事最忌“半途而废”,唯有坚持,才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爱迪生发明电灯时,经历了7000多次失败,有人冷嘲热讽,说“电灯永远亮不了”,但他没放弃。13个月后,当第一盏电灯亮起,黑夜从此有了光明——这就是坚持的力量,“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

反观项羽,乌江之畔,本可渡江重来,却因“一次惨败”放弃,最终自刎。其实,人生哪有“一帆风顺”?跌倒了爬起来,才是常态。河蚌忍得住沙粒的磨砺,才能孕育珍珠;铁剑扛得过烈火的冶炼,才能变得锋利。所有成功,都是“熬”出来的。

我每天清晨都会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就离目标近一点。”工作中遇到难题,比如科普宣传没人看,就换方式、改内容,直到群众愿意听;生活中想放弃学习,就提醒自己“多学一点,就多一份底气”。其实,成功没有快车道,幸福没有高速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坚持下去,就一定能看到想要的结果。

三、格局:以克制守心,以角度待人,以教养处世

格局,是一个人的“精神底色”——懂得克制,不被欲望裹挟;懂得换位思考,不被偏见困住;懂得教养,不被细节打败,才能活得通透、自在。

1.克制:不随欲望走,才能守住本心

克制不是“压抑自己”,而是“清醒地选择”——人生没有绝对的自由,学会克制,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生活。一个成熟的人,从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南宋名将岳飞,曾因坚持抗金被贬,但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克制情绪、忍辱待时,默默练兵。后来金国再犯,他重掌兵权,率军大胜,却不居功自傲,说“功劳是全体士兵的”。这份克制,是对目标的坚守,也是对自我的约束。

其实,生活中处处需要克制:减肥时,克制想吃甜食的冲动;生气时,克制想说伤人话的欲望;购物时,克制“盲目消费”的念头。克制不是“苦行”,而是“远见”——克制住眼前的诱惑,才能得到更长远的幸福。

我越来越明白,成年人最大的清醒,是“管好自己,不渡他人”:不强行纠正别人的想法,不随意评价别人的生活,位置不同少说话,认知不同不争论。穿好自己的鞋,走好自己的路,管好自己的嘴,守住自己的心,凡事恰到好处,就是最好的生活。

2.角度:换个位置看,世界更开阔

“角度”不是“讨好别人”,而是“理解差异”——同一件事,站在不同立场,看法天差地别,学会换位思考,才能减少矛盾,收获理解。

有个故事我一直记着:有人请瞎子朋友吃饭,临别时给瞎子点了灯笼。瞎子生气地说:“我看不见,你这是嘲笑我!”主人却道:“你看不见,但别人看得见,这样就不会撞到你了。”瞎子听完恍然大悟。其实,生活中很多矛盾,都是“角度不同”造成的:走路时讨厌车,开车时讨厌行人;打工时觉得老板抠,当老板后觉得员工懒——换个位置,就懂了对方的难。

我常提醒自己:不要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每个人的生活轨迹、兴趣爱好都不同。和同事有分歧时,想想“如果我是他,会怎么想”;和家人有矛盾时,想想“他是不是有难处”。多一份理解,就少一份争执;多一份包容,就多一份和谐。

3.教养:细节见人品,分寸显格局

教养不是“装出来的优雅”,而是“刻在骨子里的尊重”——对自己有约束,对别人有温度,细节里藏着最真实的人品。

有教养的人,从不会在生活困难的人面前炫耀富有,不会在成绩差的学生面前吹嘘高分,不会在父母离异的孩子面前提“家庭”;收到消息会及时回复,接受服务会说“谢谢”,下雨天开车会减速,不溅到路人。这些“小事”,看似不起眼,却是教养的试金石。

我觉得,教养的本质是“分寸感”:和人相处,不越界、不敷衍,关系再近也留余地,距离再远也懂尊重。比如和长辈说话,语气要谦和;和晚辈相处,姿态不傲慢;和陌生人打交道,态度要友善。做一个有教养的人,不是为了“讨好谁”,而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体面,让别人觉得更舒服。

四、文化:以孝道守根,以干净养心,以茶韵润心

文化,是一个人的“精神养分”——孝道让我们懂“感恩亲情”,干净让我们懂“坚守本真”,茶韵让我们懂“享受当下”,这些文化底色,能让人生更有温度、更有深度。

1.孝道:有妈妈在,就是最大的幸福

我的朋友高怀有,每次聊天都会提起96岁的妈妈——耳不聋、眼不花,走路稳健,思维清晰。高怀有退休后,每天给妈妈读报、按摩、唠家常,妈妈能这么高寿,离不开他和弟弟的细心照料。每次听他说“回家还能叫一声妈妈”,我都特别羡慕——不管多大年纪,有妈妈在,心里就有依靠,就有底气。

妈妈是什么?是那个自己舍不得吃,却把最好的留给你的人;是那个不管你多晚回家,都留着一盏灯的人;是那个拼尽全力,只希望你平安的人。老舍先生说:“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在,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现在的我,有空就回家看妈妈,听她唠叨家常,帮她做些家务。我知道,妈妈在,家就在;妈妈在,幸福就在。趁妈妈还在,多陪陪她,多抱抱她,别等“子欲养而亲不待”,才追悔莫及。愿天下所有妈妈,都能平安快乐,健康长寿。

2.忆岳母:寸草之心,报得三春晖

岳母去世后,我总想起和她相处的点点滴滴,心里满是思念。岳母生前有肺心病,2018年8月,体检时发现肺部有可疑病灶,我赶紧带她去运城、太原看病,省卫生厅的朋友帮忙联系了山西大医院的杨更朴主任,8月22日就成功做了手术。术后五年,岳母和我们一起生活,我们每天给她准备营养餐,定期带她散步、晒太阳,爱人也终于圆了“多尽孝”的心愿。

2023年下半年,孙子要去太原上学,我们想带岳母一起去,她却有些不好意思。我劝她说:“妈,楠楠小时候您照顾他,现在该我们照顾您了。”临走前,岳母起得特别早,拖着佝偻的身子,把院子和巷道扫得干干净净。邻居拦住她,她却说:“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给他们扫地了。”现在想起这句话,我还会忍不住掉眼泪——岳母一辈子默默无闻,却把所有的爱都给了我们。

岳母走后,邻居们都来送她最后一程,眼泪洒在送葬的路上。这份情谊,我们记在心里;岳母的爱,我们也会永远珍藏。“悠悠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能陪她走完最后一程,能让她安享晚年,就是我们最大的安慰。

3.干净:心里干净,日子才安心

“干净”不只是“房间整洁”,更是“心灵纯粹”——一个干净的人,活得简单、过得自在,福气也会不请自来。

每天清晨,我都会打扫房间:厨房的锅碗瓢盆摆得整整齐齐,卧室的床铺铺得平平整整,衣服叠得井井有条。拂去家具上的灰尘,就像拂去心里的烦恼;看着干净的家,一天的心情都会变好。晚上下班回家,卸下疲惫,在干净的家里休息,所有的压力都会烟消云散。

做人更要“干净”: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不贪小便宜,不耍小聪明,两袖清风,心底坦荡。世间充满诱惑,只有守住本心,才能不被欲望裹挟。我常想,“干净”是一个人最好的口碑,心里有正气,日子才安心;活得干净,才是最大的福气。

4.茶韵:一杯清茶,品人生百味

茶,不只是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浓淡皆宜,冷暖自知,在品茶中沉淀心情,在茶香中感悟人生。

每天忙完工作,我都会泡一杯茶:看着茶叶在水中舒展,闻着淡淡的茶香,浮躁的心慢慢平静。茶的韵味,很像人生:初尝有点苦,细品有回甘;有的茶浓烈,有的茶清淡,就像生活有起有伏,有甜有苦。

在这个忙碌的社会,我们总被琐事困扰,被压力束缚,而“喝茶的时光”,就是心灵的避风港。泡一杯茶,静下心来想想人生的方向,积蓄继续前行的力量,这便是茶给我的智慧。正如“心中有山海,茶里无是非”,品的是茶,修的是心。

五、感悟:读懂这些,才算活明白

活了大半辈子,总结了这些感悟,希望能给自己提个醒,也给身边人一点启发:

1.人这一辈子,最重要的不是赚多少钱、当多大官,而是能吃饱饭、有人爱,过得温暖、有知心人相伴;

2.做人要有“四样东西”:自信写在脸上,善良刻在心底,骨气流在血液里,坚强长在生命里;

3.生活本就不简单,别想太多、别求太满,有苦有甜才是生活,一天一天过才是日子;

4.做事有“三件法宝”:一张和气的脸(不与人争吵),一张克制的嘴(不随意伤人),一颗善良的心(不做亏心事);

5.处世要懂“分寸”:心里装着美好,烦恼就少;心里怀着善良,敌意就少,世界的温度,取决于你看世界的角度;话说多了易出错,事管多了易招人烦,别把自己当“万能的”,也别把别人当“无知的”;人和人相处,再近也别越界,再亲也别过度付出,距离产生美,分寸感才是长久之道;靠近蜜蜂能找到花朵,靠近苍蝇只会找到厕所,和谁相处,要多动脑、多分辨,高质量的社交比低质量的独处更有意义;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才是长久之计;人生没有捷径,该走的弯路一米都少不了,踏踏实实干,比“耍小聪明”更靠谱;人不是慢慢变老的,而是某个瞬间突然懂了的;纪律和法律的红线碰不得,自己才是人生的“施工者”,一定要带好“安全帽”;黄金会贬值,书籍能增值;很多东西会消失,唯有“善”永远留存在心里;吹灭别人的灯,自己也不会更亮;挡住别人的路,自己也走不远,做人留余地,日后好相见;帮别人架桥,就是给自己铺路,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

6.一个人最大的本事,不是自视甚高,而是不把自己太当回事,懂得谦逊、学会低头;

7.不是工作需要我们,而是我们需要工作——工作给我们收入,更给我们价值感,珍惜岗位,就是珍惜自己的人生。

往后的日子,愿自己守得住善良,扛得住责任,放得下烦恼,看得见美好,做个通透的人,过好简单的日子。

[编辑:MR ZHAO]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版权声明|免责声明|加盟合作|招聘英才|联系我们|人员查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吴家场路1号院邮编:100000电话:010-50989088邮箱:zgsxldjckw@163.com

出版物许可证编号:新出发 京零字 第 海240155号

Copyright © zgxsldjc.cn.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251095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