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网周正东
近日,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南陈集镇连片的高粱已染透深红,沉甸甸的穗子把秆子压得弯下腰,饱满的颗粒在阳光下泛着光,风过时,千亩“红浪”层层叠叠翻涌,亮眼又热闹。田埂上,农户们三三两两地停下脚步,抬手拨弄着穗子,眉眼间满是丰收的喜悦。
作为当地帮农户稳定增收的“当家产业”,南陈集镇种高粱一直走订单农业的路子:先提前对接好收购企业,把收购价、品质标准敲定在前,再由村集体牵头、合作社精细管,农户跟着种,从来不用愁“粮熟了没人要”。
窑厂村党总支书记王必忠蹲在田埂上,指尖捻起几颗高粱粒对着太阳看,只见颗粒饱满得透着光,话里满是欢喜:“我们村种高粱有些年了,今年规模一下子发展到600多亩!你看这粒儿,又大又匀实,熬粥、酿酒都受待见,连对接的收购企业都竖大拇指,说‘这品质没挑的’!”他笑着指了指周边的田块,“以前村里种粮零散,收成就跟撞大运似的。现在跟着集体种高粱,合作社还手把手教技术,农户们见着种高粱省心又赚钱,今年主动加入的人多了,规模才上来的!”
“过去农户种地,最愁的就是‘收粮容易卖粮难’,遇上行情波动,一年辛苦都可能打水漂。”南陈集镇党委委员、政法委员刘绪坤说,镇里早就盯着这个问题找解法,这些年一直靠订单农业帮农户稳销路,今年全镇高粱种了2200亩,从选种时就和企业定好了收购方案,“不是等粮熟了再找买家,而是先把企业对接好,农户田间管理有技术指导,收粮时企业直接开车上门拉,不用自己拖着粮满处跑。”他话锋一转,眼里带着期待:“这模式让农户种得放心,村集体收入也稳了好几年。你看现在满田红浪,路过的人都忍不住拍照,还有不少城区来的人专门过来打卡,接下来我们打算再扩大种植规模,顺着这股热度搞搞短途乡村游,让高粱既产‘粮食’,又带‘客源’,让大伙的增收路越走越宽。”
眼下,镇里已忙着筹备收割的事:提前对接收割机师傅,按片区排好收割顺序,连转运的车辆都联系妥当,就等下个月收割季一到,让农户顺顺利利收粮。正在田边查看的农户李大叔,望着满田红高粱笑得爽朗:“有常年的订单在,我们种粮心里就踏实!就盼着下个月收割,换成实实在在的收入,日子过得更有奔头!” (刘须连 刘冬 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