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吴忠青铜峡市陈袁滩镇的春天——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系列故事

2024-03-17 19:16:07    来源:宁夏采编中心    

本刊、网 记者 张天林 张雯

青铜峡地处黄河中上游,东隔黄河与吴忠市利通区相望。黄河以她博大的胸怀和柔美的情韵滋润着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三月,万物复苏,解冻的冰潮唤醒了青铜峡市陈袁滩镇的春意。

黄河楼示范社区

青铜峡市陈袁滩镇黄河楼社区位于青铜峡市东部,坐落于黄河岸边,辖区内8个住宅小区,服务居民5923户15405人,其中少数民族412人。

黄河楼景区、黄河奥体中心、三馆一中心、第六小学等都在这里,这里有吴忠市最大的社区型老年大学,自治区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品牌之 -《黄河少年说》发源于此。

近年来,黄河楼社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及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会议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实践“3423”创建行动,坚持在融情聚力上用功、文化融合上用力、增进感情上用心,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黄河少年说”:

社区创建的“黄河少年说”文化品牌,被青铜峡市团委推荐到区团委和团中央,做为青少年思想引领品牌进行全面推广,带动青少年从小养成保护黄河,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石榴籽家园”:

社区引进青峡秀女社会组织,由专业的老师教授手工编织、掐丝画等非遗文化课程,开展家政、养老护理等培训班,吸引辖区居民主动参与其中,带动辖区妇女、残疾人、老年人、学习一技之长,提升就业能力,提高生活品质。

“格格有话说”:

社区各网格创办并录制“格格有话说”宣传视频,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在居民群众中得到了良好的反响。

为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黄河楼社区以社区大楼为依托,打造了“石榴籽家园”“侨胞之家”“民族团结文化园”“黄河韵”四大主题活动室,深入挖掘民族文化、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使各族群众感悟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五个认同”,把维护民族团结作为自觉价值追求,汇聚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黄河楼社区还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推进“塞上枫桥”基层法治工作机制。为提升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能力,针对辖区人员复杂、矛盾纠纷化解难度大等问题,探索出了“一核双向三推进”工作法,以“五站”“五前”“五微”具体措施,形成了“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实现“五优”治理格局。先后获得全国侨联系统“侨胞之家”、自治区五星级和谐社区、自治区健康细胞示范社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吴忠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青铜峡市四星级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未来,社区将以居民需求为方向,以综治中心,暖心服务中心为载体,把社会矛盾化解,民生服务等事项有机结合,精准问需,精准施策。

为你而来,驿站

阳光透过玻璃窗洒下来,皮沙发仿佛铺上了一层薄纱绒,暖意渲染着整个屋子。刚送完快递,坐在靠墙的沙发上喝一杯热水;扫完路面的积雪走进暖烘烘的房间泡上一碗热气腾腾方便面,这是何等的惬意?忙完家务,等孩子放学走进这里和暖和暖和,顺便和驿站的工作人员取个经“如何教育孩子?”。这些都是为你而来.暖心驿站再平常不过的场景了。

青铜峡陈袁滩镇韵欣苑社区塞纳庄园小区网格党支部“为你而来.暖‘新’服务”驿站坐落于塞纳庄园小区三期上下两层共计200平方米,辐射管辖3个住宅小区,服务居民2329户4869人,党员132人,直管党员28名。

近年来,陈袁滩镇陈袁滩镇韵欣苑社区不断探索新兴领域的党建工作体系,以服务促融入,聚焦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按照“三个一批”项目要求,利用小区公共用房最大程度整合党群服务资源,围绕新就业群体实际困难如何解决、支部党员作用如何发挥等难题,构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一、精准布局,构筑温暖“新阵地”。

通过点滴服务、主题党日活动等,为“两新”群体传递党的关爱和政策;建立党委+镇+社区+网格支部+商街“两新”群体五级联席会议,形成有机衔接、有序推进、有效运转工作机制。

二、赋能联动,打造温馨“避风港”。

三、将长期奔波在街头巷尾的外卖骑手、出租车司机、城市管理员等群体凝结在党组织周围。让他们体验到了家的温暖和极大的归属感。

四、双向奔赴,共营温情“和谐家”。

按照舒心、暖心、温馨的标准推进暖心驿站的建设,设置服务区,配备桌椅、空调、饮水机、微波炉、医用急救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歇脚、聊天、充电、喝热水等一站式服务。以新就业群体需求为导向,围绕支部主题党日、新时代文明实践、“我们的节日”等活动。在双向奔赴中构建共治共享共建共融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一枝桃花枝头红,柳丝妖娆戏春风。

春天总是以它昂扬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春天总是给人生长的希望和梦想中的明天。在青铜峡市陈袁滩镇政府的领导下,陈袁滩镇的人民更是以精神饱满,充满希望的憧憬绘制着明天的美好蓝图。乡村振兴既是产业和文化的振兴,更是人性温暖的回归。

责任编辑:芦丽芳

[编辑:MR ZHAO]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版权声明|免责声明|加盟合作|招聘英才|联系我们|人员查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吴家场路1号院邮编:100000电话:010-50989088邮箱:zgsxldjckw@163.com

出版物许可证编号:新出发 京零字 第 海240155号

Copyright © zgsxldjc.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240469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