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连云港市生态环境局始终把作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来抓,按照全市优化营商环境暨作风建设推进会议要求,持之以恒纠“四风”树新风,不断提升服务意识,规范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效,全面优化营商环境,2024年度获评全市服务高质量发展突出贡献单位。今年上半年,全市空气优良率81.8%,同比上升6.5个百分点,改善幅度和绝对值排名分别位于全省第一、第二,全市物种达到3673种,珍稀濒危物种占全省81%,生物多样性水平位于全省前列,近岸海域优良海水面积比例97.4%,连续7年全省第一。
一、强化宣传引导,提升服务意识
强化学习教育,抓实作风建设。组织30余名新提拔干部、年轻干部、关键岗位干部旁听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职务犯罪的庭审。组织70余名年轻干部开展专题警示教育活动。召开全面从严治党推进会、警示教育会暨党组书记讲专题党课、节前廉政提醒会,集中观看《八项规定改变中国》,体悟党在新时代徙木立信的坚定决心。
优化资金支持,提升治理效能。邀请省、市专家现场授课,从项目类型划分、申报具体要求、申报完整流程等关键维度,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具象化阐释,大幅提升了项目人员对政策要点的理解深度,会商会办了资金申报相关实操问题,有效推动了污染防治工程建设。协助徐圩新区成功创建省级绿色金融创新改革试验区,获得首笔排污权抵押贷款1亿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争取中央、省级资金43117万元、下达市级资金4400万元,支持各类环保项目94个,大幅提升环境治理效能。
强化会商帮扶,凝聚绿色力量。为了落实中央、省市委和省厅部署安排,邀请全市各级园区管理部门和相关重点行业企业代表参加培训或会商,解读包括绿色低碳转型、固废条例和“两高”司法解释等在内的多项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深刻认识绿色发展重要理念。协助嘉澳环保成为国内首家纳入“白名单”制度出口生物航煤的企业。印发《关于开展邀约式帮扶指导工作的通知》,通过开展邀约式帮扶指导,推动排污单位主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服务指导企业通过更先进的工艺、更高效的污染治理设施、更精细的管控,全面提升企业治理水平,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二、强化机制建设,提升服务标准
优化惠企政策,探索服务模式。严格落实招商引资项目24小时快速研判机制,从环境风险等方面提供更加合理、科学的环保建议。对排污许可证简化管理企业,可自愿同步申请办理环评与排污许可手续,开展“两证审批合一”。探索“人工智能+政务服务”新模式,依托省生态环境厅智能化环评咨询系统平台,实现对环评政策、标准等相关问题的快速解答,为项目顺利落地做好技术支撑。
完善园区规划,优化分区管控。督促4个化工园区做好认定复核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加快推进省级园区规划环评编制及报审,全市已有11个省级园区取得规划环评审查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评估跟踪工作,充分运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优化项目准入,根据园区产业定位和项目类型体量,在项目选址阶段靠前提供指导服务,保障项目落地。
三、强化工作落实,提升服务质效
优化审批效能,助力重大项目落地。在落实部、省环评审批改革要求的前提下,印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内部审查程序规定》,进一步优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局内部审查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水平。在保障审批质量的前提下,压缩办理时限,环评报告书、报告表类项目审批时限分别控制在17个工作日、12个工作日,对符合审批条件的重大项目,力争公示期满当日即出批文。实施环评审批服务信息卡制度,今年以来,582个市重点项目中,诺泰生物等401个项目已完成环评手续,22个正在审核,未上报的项目已指导加快编制环评报告。
优化排污配置,完善总量保障机制。健全总量指标调配保障机制,优先保障重大项目指标需求,截至目前,总量储备库累计入库项目446个,帮助企业无偿获得排污指标133笔。在严格实施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基础上,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化学需氧量、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等单项新增年排放量小于0.1吨,氨氮、总磷单项新增年排放量小于0.01吨的建设项目,按年度集中供给。
杜绝随意执法,深化“综合查一次”协同机制。优化非现场执法方案和流程,非现场执法占比44.3%。动态更新“三张清单”,包括“综合查一次”豁免清单、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名录,实施差异化检查频次管理。深化“综合查一次”协同机制,除上级批准的专项行动、信访投诉、突发环境事件、数据异常等特定情形外,原则上只进行非现场执法检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执法检查已实现“无码不检查,检查必扫码”。今年以来,实施行政处罚案件数29件,同比下降65.06%;罚款金额379.18万元,同比下降51.83%。
下一步,连云港市生态环境局将矢志不渝增进民生福祉,进一步聚焦问题难点,提前深入摸排企业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和需求,建立“清单”,主动服务,用更务实管用之策,发挥源头预防作用,守住生态环境保护底线、红线。同时助企纾困解难,将企业、群众办事中遇到的难点、堵点、痛点,转化为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点,推动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图文/牟士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