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涡阳县 高永杰笔端流淌着——一碗干扣面里的涡阳

2025-08-16 11:31:17    来源:安徽中心    

图片

高永杰笔端流淌着——一碗干扣面里的涡阳

凌晨四点半,涡阳老城区的巷口还浸在墨色里,王记干扣面馆的灯已经亮了。高永杰站在街角,看着店主老王掀开沉重的铁皮门,铁环与门轴摩擦的“吱呀”声,像一把钥匙,轻轻拧开了这座小城的黎明。

图片

他总说,认识涡阳,得从一碗干扣面开始。

老王揉面的力道带着三十年的惯性,面团在案板上“砰砰”作响,扬起的面粉在灯光里跳舞。“高主席又来啦?”老王头也不抬,手里的擀面杖已经把面团碾成薄如蝉翼的面皮,卷起来,“噌噌”几刀,粗细均匀的面条就落进了竹筐。高永杰笑着应一声,找个靠墙的小桌坐下。他爱来这儿,不单因为老王的手艺,更因为这里藏着涡阳最本真的烟火气。

图片

水开了,面条“扑棱”下锅,翻滚几下就捞起,沥干水分倒进粗瓷碗。老王的手像台精准的秤,盐、酱油、醋、蒜末、葱花、黄豆芽,最后舀一勺熬得发亮的辣椒油,香气瞬间炸开,裹着蒸腾的热气扑了高永杰一脸。他看着老王撒上葱花,那双手布满老茧,指缝里还嵌着面粉,却比任何精致的餐具都更懂这碗面的灵魂。

“您写那篇文章,把咱干扣面写活了。”邻桌的出租车司机老李端着碗,吸溜着面条说。他是土生土长的涡阳人,跑了二十多年车,见证了县城从窄街陋巷变成高楼林立、道路宽敞。可每次收车,还是会绕到老王的面馆,来一碗干扣面——这是刻在骨子里的习惯。

图片

高永杰拿起筷子,挑起面条。金黄的面条裹着红油,黄豆芽脆嫩,蒜末的辛香混着辣椒油的醇厚,在嘴里层层绽放。他想起小时候,父亲牵着他的手,走在青石板路上,也是这样一碗面,暖了整个冬天。那时的涡阳,城墙还在,老槐树的影子拉得很长,干扣面是街头巷尾最寻常的味道,却藏着一家人的柴米油盐,藏着街坊邻里的家长里短。

图片

图片

这些年,他走了不少地方,吃过山珍海味,可最惦记的还是这一口。作为原县文联的工会主席,他常带着年轻作者走街串巷,看老手艺人做面,听食客讲与干扣面有关的故事。有人说,干扣面太“土”,登不上大雅之堂。可在高永杰眼里,这“土”里藏着涡阳的根。就像老子的《道德经》,看似朴素,却藏着天地大道;这碗面,看似简单,却裹着一城人的喜怒哀乐。

面馆里渐渐热闹起来,学生背着书包,上班族夹着公文包,大家围坐在小桌旁,埋头吃面的声音此起彼伏。没人在乎坐姿是否优雅,没人计较环境是否精致,一碗面下肚,额头渗出汗珠,浑身都舒坦了。高永杰看着这场景,忽然明白,为什么《干扣面缠绕咱涡阳城》能获奖——不是他写得多好,而是这碗面本身,就是涡阳最动人的叙事。

图片

太阳慢慢爬上来,照在面馆的玻璃窗上,映出里面蒸腾的热气和人们满足的笑脸。高永杰放下碗,付了钱,和老王道别。走在晨光里,他想起文章里写的那句话:“干扣面的味道,就是涡阳的味道,缠缠绕绕,绕成了乡愁,也绕成了根。”

他知道,自己笔端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今天,高永杰六十一周岁生日,算作纪念吧!

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亳州市家文化工作站站长,安徽省公安作家协会会员,涡阳县摄影家协会主席 王建

[编辑:MR ZHAO]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版权声明|免责声明|加盟合作|招聘英才|联系我们|人员查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吴家场路1号院邮编:100000电话:010-50989088邮箱:zgsxldjckw@163.com

出版物许可证编号:新出发 京零字 第 海240155号

Copyright © zgxsldjc.cn.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25109503号